摘要 曾經的尚德是怎樣一個公司,你能想象嗎?各路權貴變著法子把子女送進尚德,享受那好得驚人的待遇:出差,想選哪個航空公司就選哪個航空公司,航班、時間隨便挑;出差補貼,最高一天80美金;內...
曾經的尚德是怎樣一個公司,你能想象嗎?各路權貴變著法子把子女送進尚德,享受那好得驚人的待遇:出差,想選哪個航空公司就選哪個航空公司,航班、時間隨便挑;出差補貼,最高一天80美金;內部員工和供應商內外勾結,把好的東西扔到廢舊物資庫,再賣給供應商,供應商再轉手賣給尚德……烈火烹油的盛景之下,其實早已埋下爆炸的導火索。
不要笑話尚德。它只是一個縮影,折射出一個公司突然膨脹之后面對的巨大陷阱。它的教訓,是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不可能再次獲得的一本教材。
“中國光伏看江蘇,江蘇光伏看無錫,無錫光伏看尚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這句話代表了尚德的業內地位;尚德電力2005年12月在紐交所上市,創始人施正榮一舉成為中國首富,也在業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財富效應。
然而,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尚德的虛弱很快暴露出來。2013年3月20日被宣布破產重整,半年后順風光電正式簽約接盤。
兩年多來,尚德有哪些反思?又做了哪些調整,發生了哪些變化?

問:你如何復盤尚德這幾年過山車式的發展軌跡?尚德破產重組以來,主要做了哪些改變?
熊海波:尚德曾經走過彎路,經歷過風雨,問題和調整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原來的管理層過于龐雜。以前集團、事業部錯綜復雜,內耗比較大,權力大家都想要,出了問題施正榮承擔責任,這是尚德發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我們先從組織架構解決問題,對架構簡化、調整。以前尚德有一堆高管,現在只有3個。以前集團事業部工廠有好幾個層級,現在就一個層級。管理精細化,效率大大提高,功能整合了,也節約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行業很多企業都有這個問題,規模越大的問題越多。
因人定崗還是因崗定人。以前出現過很多因人定崗的問題。尚德請來空降兵,未必合適,不行放一邊,再請一個,這樣的方法導致很多人才冗余。不可否認以前的尚德人才濟濟,但為什么會出問題,我認為,管理架構是否合適值得反思,一個企業,一山不容二虎,都是精英,(放在一起就會內耗),應該注意人才搭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不同層次人才要客觀搭配。
浪費嚴重。尚德風光時,市場開拓費用一年以億為單位,其實市場花這么多沒必要。現在調整市場費用控制在1000萬以內;出差旅費,尚德原來出差想選哪個航空公司、航班、時間都可以,其實國外很多出差可提前計劃,提前一個月預訂。現在這由公司來控制;出差補貼,在發達地區尚德最高時補貼80美金/天,去年我看有做銷售的同事,一個月才補貼30美元。這塊計劃明年再做調整,出差費用我就不管了,業務提成全含;班車費用,去年8月人均班車費用管理后降低37%,一年節約達百萬。
問:你對具體業務管理上做了哪些調整?
熊海波:從制造端上,現場控制管理。這主要有兩個主題,質量和成本。例如,尚德曾有現場管理問題,我們是把廢舊物資包給第三方的,發現廢舊物資量的控制沒人管,很多人在之前內外勾結,把好的東西扔到廢舊物資庫,多余的材料,生產線倉庫同流合污,和供應商里應外合,再賣給供應商,供應商再賣給尚德,中國很多企業有此問題;現成材料管理,光伏行業沒有一家企業按訂單管理,大多初步拍腦袋,主觀臆斷,對訂單沒有精細化數據,導致材料單耗可能虛高。
人才建設上,尚德曾每年招些大學管培生,送到海外培訓。出發點是對的,但方法有問題,代價很高。從去年開始,新來大學生前兩年一定先放到車間,讓他有基礎,能吃苦,而不是一來就培養成紈绔子弟。
尚德技術人才曾經流失嚴重,不能把錢全由老板和部分人掌控,對關鍵核心人才,核心團隊要當合作伙伴,否則企業不會長久。當時尚德上市,不缺錢,如果做好這點,技術人員不會大量流失。
這都是管理創新。每個環節都涉及管理,技術升級、創新都需要管理,管理創新才有其他創新。企業要長期健康的活著,所以尚德不會再盲目追求規模,而是以技術研發為核心動力,把精細化管理做上去,腳踏實地,走長期健康發展道路。
希望行業同仁不看作笑話,尚德的教訓是整個行業乃至中國制造業的財富。
問:尚德現在的產能和技術怎么樣?
熊海波:現在的組件產能是1.8GW,設計產能是2.4GW,明年上半年會全面恢復。尚德絕對不會再追求規模上的老大,而是追求更健康,更健壯。尚德目前的高效多晶平均轉化率達到18.5-18.6,行業的平均水平是18.1,單晶常規技術平均是17.8,行業水平是17.6.
問:你是否會借助能源互聯網來優化業務?
熊海波:能源互聯網9成是虛的。光伏行業核心問題是國家電網的智能化,小的能源互聯網對發現問題、運維有幫助,但互聯網給能源帶來好處有限,除數據采集外基本沒有了。概念不能說不好,但虛擬的東西現在太放大了。
只要產品方向、戰略方向沒大問題時,要專注。有的企業做全產業鏈(未必健康),術業有專攻。我們就專心致志做技術研發,提高效率,現場精細化管理跟上,打造企業軟實力。尚德以前也沒全產業鏈發展,我認為尚德戰略沒太大問題,主要是管理上出了問題。
問:你怎樣評價尚德的創始人施正榮博士?
熊海波:沒有施博士,就沒有中國光伏,乃至全球光伏的今天。每個人都有缺點,他有很多缺點,但確有貢獻,是里程碑式的歷史人物。
《中國企業家》的專訪就到這里。接下來,是金融君繼續開扒的內容。
據媒體報道,施正榮這些年除了經營尚德電力外,平時也沒閑著,讓自己的親朋好友出面,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關聯交易,將尚德的大量財富轉移到了自己名下。比如,施正榮幕后控制的亞洲硅業獲得了尚德長達16年期限的15億美元無條件支付合約,用來購買高純度多晶硅材料。還有其他一系列控股的公司從尚德那里源源不斷地獲得低息貸款、高價合同,就這樣,尚德被一步步掏空了。
據說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施正榮個人財富的累積,很多尚德電力的高層都知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因為尚德的很多高管都是“空降兵”,來自知名外企,為了飯碗都不敢對施正榮說個“不”字。

尚德的洋團隊,曾經是施正榮炫耀的資本
傳聞,尚德上市時,施正榮曾對友人說:“從此以后,我再不會去掙一分錢,我就花錢。”
坊間傳言,施正榮沒有同意用個人資產對政府救助尚德的行為進行擔保,是導致尚德陷入破產重整的重要原因。
無錫市政府始終試圖救助老尚德,但救助是有前提的,需要施正榮作出用個人資產進行擔保的承諾,這既合情也合理。
熟人之間即使是一百元的借款也是因為信任,更何況政府動輒十幾億、幾十億的支持。這就像那時的彭小峰因賽維公司的解困對新余市政府的承諾,這也像今天的苗連生因英利公司的解困對全體員工的承諾。可是,施正榮沒有做出這一承諾。
就在施正榮被妖魔化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站出來為他說話。
著名能源博主紅煒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來源是老尚德的一位王姓副總(化名),一位經歷了尚德破產全部過程的重要人物。
故事是從金緯到尚德開始的。過去在尚德,施正榮一向喜歡使用國際人士,甚至不惜和跟隨他多年的團隊發生沖突。2011年5月的尚德管理層就曾又多了一個新的面孔,出生在臺灣的美籍華人金緯開始了出任尚德CFO、CEO的歷史。
那時的尚德人都能看得出施正榮對金緯的器重,可是那時的施正榮卻怎么也不會看得出金緯后來會在尚德扮演的角色。
王總到現在都清楚地記得金緯作為新任CFO在尚德的第一次出場,特別是他的那句:在尚德,施總永遠是老大,金緯永遠是老二。我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我將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當時的尚德,無論產業背景還是企業背景都是最難的時候。受全球金融危機和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幅下調光伏發電補貼的影響,2011年全球光伏產業供大于求矛盾集中爆發,帶來2012年全行業虧損,境外著名光伏企業破產不斷,境內光伏加工企業雖有地方政府和銀行的保護,卻也是風聲鶴唳、度日維艱。
作為產能、出貨量、品牌影響力都是全球第一的尚德,也不例外地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局面。企業凈利潤從2010年的正2.379億美元巨變為2011年的負10.062億美元,股票價格從最高的80多美元跌至不足1美元。盡管尚德各種補救措施不斷,但是可能破產的消息仍在在業內不脛而走。
如何獲得大量的流動性以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無疑是這一時期尚德存亡的重要支點,于是施正榮找到了具有多家國際企業財務管理經歷的專家金緯。
用施正榮的話說就是“我們花了一年時間才找到一個新CFO,還是從美國找來的”。施正榮為什么選擇金緯,現在不得而知。但歷史的看,施正榮選擇了金緯,也就選擇了老尚德后來的故事。
從王總的講述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施正榮對金緯始終是相信的,只是無人知道金緯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對施正榮不再相信,并且選擇了背信。在合作了將近兩年之后的一天,金緯利用美國資本市場弱化投資人強化經理人作用的企業游戲規則,借去美國出差的機會,在董事長施正榮不在場的情況下,與其他三位在美國的董事召開了臨時董事會,結果決議罷免施正榮的董事長職務。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3月4日,尚德電力公告施正榮被免除董事長職務,SusanWang就任董事長。3月6日施正榮發表三點聲明,聲稱廢除他的董事長職務是錯誤且非法的。
而對于政府的救助,施正榮不配合,金緯也不夠配合,對于“政府名片”的尚德的困境,無錫市政府欲罷不能、欲救無名,其中的焦慮和無奈可以想象。好在,后來政府導演的債權人的銀行起訴尚德、法庭宣判尚德進入破產重整這一出好戲,這才使得困局出現轉機。
2013年3月,無錫市政府破產重組領導工作小組終于接管了尚德的日常管理工作,控制了情況的進一步惡化。
王總說,那時為了救助尚德,確實有過政府要求施正榮以個人資產作擔保的事情。但是施正榮表示十分委屈:他已經不是董事長了,已控制不了企業的日常運營,即使承諾擔保也已毫無意義。
紅煒說,雖然這種解釋在他看來還有邏輯不通之處,但在業內口碑頗好、誠實人形象典型的王總畢竟是親歷者,更何況按照王總所說,那時因為郁悶,施正榮和他幾乎每周都要找一個地方“小酌”一下,所以紅煒努力去相信他所說的每一句話。
2013年10月,代表金融資本的鄭建明在以30億元人民幣的成本完成了尚德重組的同時,也全面開始了他在新能源產業新的人生。而在尚德成功重組這個故事中,最大的贏家當屬無錫市政府,首先是鄭建明愿意承擔的重組成本數量實在是意外的,沒有給政府帶來重大的需要協調的債務糾紛;其次是尚德的牌子不僅留在了無錫,到2015年中期,尚德的生產能力也已恢復到歷史最好的水平。
至于施正榮,也一定不是輸家,因為鄭建明幫他解決了他解決不了的債務問題,使他不但平安落地,還能平安地守著他在尚德董事長位子上積攢的上市公司資產之外的個人資產。只是看到今天全球光伏需求市場的成倍增長和尚德的風光依舊,不知道施正榮會否會悔不當初用個人全部資產去換取政府的支持。
大家也許會關心金瑋后來的故事,聊到這里,王總的眼睛放光,說:“這是一件讓我覺得政府最了不起的事情。那時金緯他們已經做好了撤退的準備,行李都已打包托運走了,而且還將尚德的一筆不小的資金轉移到美國。記得那天上午金緯還在跟我們開會布置工作,下午就已經跑到機場準備撤離中國。讓他和我們所有人想不到是政府早有準備,就在登機之前留下了他,并且最終使得這一資產回到了國內。”
中國的古人們,一邊公開崇尚千秋功罪任人評說,一邊又暗地里追求清名,歷史能否還他們一個清名,卻一定是建立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