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日結束的上海6月份私車額度拍賣結果顯示,本月拍賣均價突破4.88萬元,創出自2008年以來新高。但在私車牌照拍賣“熱火”背后,則是汽車產銷量連續下滑的尷尬。產銷同比降幅擴大中國...
18日結束的上海6月份私車額度拍賣結果顯示,本月拍賣均價突破4.88萬元,創出自2008年以來新高。但在私車牌照拍賣“熱火”背后,則是汽車產銷量連續下滑的尷尬。
產銷同比降幅擴大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汽車產銷量繼4月份出現了金融危機以來27個月的首次同比下滑之后,在5月份連續第二個月同比負增長。在業內看來,如果說4月份數據只是表明行業拐點出現,那么5月份的數據則意味著,盡管有季節性因素在內,但行業向下趨勢已得到確認。
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共生產汽車134.89萬輛,實現銷售138.28萬輛,較上年同期下降4.89%和3.98%,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
4月份,汽車產銷量數字分別為153.53萬輛和155.20萬輛,分別同比減少1.85%和0.25%。這是2009年、 2010年經歷了整整兩年行業高增長之后,27個月以來出現的首次負增長,也是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汽車工業恢復后的首次負增長。
5月份的數據顯示,汽車產銷同比降幅在繼續擴大:產量同比降幅由4月時的不足2%擴大到近5%,銷量從基本持平演變成下滑近4%,下滑幅度明顯加大。
季節性影響并非主因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二季度都是汽車行業淡季,今年四、五月份的低迷是否只是行業正常的季節性波動,或者說是行業優惠政策退出導致悲觀預期被放大的結果?對此,業內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的確,每年的汽車月度銷量在二、三月份出現高峰后,都會逐月下行,一直到九、十月份“金九銀十”才會有起色。但是,最近兩個月銷量環比降幅遠遠超過歷史同期水平:今年4月銷量環比下降逾15%,為2003年以來的最高;5月環比降幅達到11%,而在2008年至2010年的5月份,相同指標數據分別為 9.4%、2.9%和7.5%。
中汽協表示,除季節性波動外,還有幾大因素導致連續兩月出現負增長,分別是購置稅優惠等政策退出、國家宏觀調控、燃油價格不斷攀升、部分城市治堵限購政策實施、油耗準入政策實施、日本地震影響產業鏈供應。
行業整體走低,產業鏈上的公司業績自然受到影響。上市車企一季報已顯示相關公司業績增長乏力、毛利率下滑,但最新數據表明,這一情況仍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中汽協有關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行業中17家重點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509.05億元,同比增速較1-3月累計值回落4.72個百分點;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713.72億元,同比增速較頭3個月累計值減少3.21個百分點;累計實現營業收入達到7734.42億元,同比增速較前3個月累計值降低2.77個百分點。利潤方面,17家企業中有6家的利潤出現負增長。
經銷商的日子同樣不好過。滬上某經銷商告訴記者,目前庫存比(庫存與銷量之比)已經高達1.5-1.6,遠高于合理的1.1-1.2,如果再增長到1.9,經銷商將難以承受。“股市不好,物價上漲,消費者買車變得更猶豫了。”該經銷商表示,近期汽車銷售非常慘淡。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