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2月以來,由缺“芯”引發的全球汽車業的不安與焦慮情緒仍在蔓延。近日,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預測,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相當于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波士頓咨詢旗下智庫Inverto預計,汽車芯片短缺對于汽車產業的影響將持續半年甚至三個季度。
據報道,日前,因未收到足夠的ECU(電子控制模塊)以及用于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的芯片,通用汽車韓國分公司宣布減產。梅賽德斯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團也因芯片斷供,不得不在德國拉施塔特(Ras? tatt)工廠重新引入短時工作制,該廠區的6500名員工均受到影響。此外,美國的通用、福特和菲亞特·克萊斯勒三大車企正游說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希望新一屆美國政府向東亞各國施加政治壓力,確保美國車企能夠優先獲得車載芯片的供應……
據了解,本次短缺的芯片并不是高端芯片,而是成本較為低廉但在汽車領域應用得相當多的8英寸晶圓。這種8英寸晶圓并不是汽車芯片專用,它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除了汽車領域之外,還涵蓋消費電子、通信、計算、工業等各個領域。
由于疫情暴發,全球車企普遍對去年汽車銷量的預估不樂觀,汽車芯片公司大幅削減了給芯片代工商的訂單。而消費者足不出戶的生活節奏也導致全球消費電子領域芯片需求激增,各大芯片代工商為了全力生產消費電子領域所需的芯片,推遲了相對便宜的車用芯片的生產。不過,讓全球車企始料未及的是,去年下半年汽車銷量激增,車市快速復蘇,車企和上游產業鏈手忙腳亂。
目前,全球車載芯片的前5大供應商是英飛凌、恩智浦、瑞薩電子、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這5家企業占據著全球汽車芯片約50%的市場份額。事實上,作為全球車載芯片最大的兩家生產商——英飛凌和恩智浦從去年夏季起便開始大幅度提升產能,但受限于更上游的以臺積電、聯電、格羅方德為代表的晶圓廠產能,即使增產也無法填補全球車載芯片的缺口。
業界預測,汽車芯片短缺將對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產銷造成一定的影響,可能還會影響到今年二季度。此前,大眾中國、廣汽本田等車企由于芯片短缺,紛紛宣布降低產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認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各個環節應該理性看待芯片供需失衡這一矛盾,市場層面的影響因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得到緩解。當前,我國汽車生產企業已在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合理安排生產節奏,調整備貨周期,增加供應商選擇,優化供應鏈布局。
不過,此次汽車缺“芯”也暴露出我國汽車芯片自給能力嚴重不足,供應鏈過于依賴海外市場,芯片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空心化”等問題。據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占全球的4.5%,而我國汽車用芯片進口率超90%,先進傳感器、車載網絡、三電系統、底盤電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等關鍵系統芯片過度依賴進口。國內汽車芯片市場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10%。
去年9月,由科技部、工信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作為國家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牽頭,70余家企事業單位成立“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正著力補齊“卡脖子”短板,努力實現我國汽車芯片產業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已出現以比亞迪等為代表的自主創新企業,正在打破國外企業對車用芯片的壟斷局面,相信中國汽車業走過疫情影響最嚴重的階段,將有足夠的韌性面對“后疫情時代”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