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信集團”)發布的2023年度第四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情況公告顯示,該公司已于7月25日發行了7億元超短期融資券,期限為270日,發行利率為2.43%,兌付日為2024年4月21日。
魯信集團是山東省重要的投融資主體和資產管理平臺,山東省財政廳持股超過90%。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魯信集團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 2023年3月末,魯信集團有息債務余額高達1128.92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部分為327.80億元。
“公司業務盈利能力較弱,經營性業務利潤由盈利轉為虧損,利潤主要來自投資收益。”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信用評級”)在對魯信集團的信用評級報告中指出,魯信集團債務規模較大,存在一定短期償債壓力。
一年內到期債務達327.80億元
據魯信集團官網介紹,該公司前身為山東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初創于1987年,是山東省重要的投融資主體和資產管理平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秀興,注冊資本312億元。魯信集團第一大股東為山東省財政廳,持股比例高達90.58%。魯信集團旗下有13家主要直管企業,核心三大業務板塊分別為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和其他業務(包括房地產、磨料磨具、印刷等)。
中國貨幣網上公布的魯信集團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以來,魯信集團已經累計發行四期超短期融資券,此前三次分別為:6月7日發行了8億元超短期融資券,期限為270日,發行利率為2.41%;4月10日發行了8億元超短期融資券,期限為269日,發行利率為2.63%;3月1日-2日發行了7億元超短期融資券,期限為270日,發行利率為2.72%。魯信集團上述四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資金共計30億元,全部用于償還有息負債。
除上述30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以外,魯信集團今年以來還發行了三期中期票據,共計45億元,計劃全部用于償還有息債務。三期中期票據分別為:7月6日發行了15億元中期票據,期限為5年,發行利率為3.53%,募集資金全部用于償還7月15日到期的“20魯信MTN001”債券;5月25日發行了15億元中期票據,期限為5年,發行利率為3.40%,募集資金全部用于償還齊魯銀行借款;2月16日發行了15億元中期票據,期限為3年,發行利率為3.38%,募集資金全部用于償還國通信托借款。
魯信集團2023年度第四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揭示了該公司“一年內到期的有息債務規模較大”的風險,截至 2023年3月末,該公司有息債務余額高達1128.92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部分為327.80億元,占比較大。魯信集團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包括短期借款33.51億元、其他流動負債50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229.30億元,以及其他權益工具14.99億元。
“魯信集團債務規模較大,存在一定短期償債壓力。近年來,該公司各項業務的開展帶動短期債務快速增長,同時不良資產的收購亦使債務負擔持續加重。”中誠信信用評級在魯信集團主體信用評級報告中如是表示,“該公司資產以金融資產為主,2020年以來隨著對不良資產處置回收及債務償還,負債水平有所下降;此外,隨著部分長期債務臨近到期,該公司短期債務規模增長很快。 ”
經營性業務由盈轉虧
中誠信信用評級報告同時指出,受不良資產處置難度加大、處置進度放緩等因素影響,魯信集團2021年收入規模及毛利率水平均有所下降,加之期間費用的侵蝕加大,導致該公司經營性業務利潤由盈利轉為虧損。
魯信集團2023年度第四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關于“期間費用占比較大的風險”有以下揭示:2020-2022年度及2023年第一季度,該公司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和財務費用合計分別為47.47億元、44.55億元、48.57億元和12.60億元,占同期營業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94%、47.39%、39.47%和55.91%。
與此同時,上述說明書披露的魯信集團2020-2022年度及2023 年第一季度的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01.14億元、94.02億元、123.05億元和22.5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3.55億元、25.27億元、18.89億元和5.70億元。而該公司同期分別實現投資收益42.71億元、41.33億元、42.75億元和8.97億元,占同期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70.09%、157.86%、157.82%和139.89%,該公司盈利水平極度依賴投資收益由此可見一斑。
中誠信信用評級報告指出,魯信集團業務盈利能力較弱,該公司2021年度實現利潤總額26.19 億元,其中經營性業務利潤為-10.04億元,投資收益為 41.33 億元,經營性業務利潤由盈利轉為虧損,其利潤主要來自投資收益。
“報告期內,公司營業總收入的逐年減少,期間費用占比增長較快,且整體維持在較高水平。若公司未來不能有效控制期間費用,將不利于公司未來盈利水平的提高。”魯信集團在2023年度第四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中表示,“總體來看公司融資渠道通暢,相應有息債務均有對應的償債安排。但如果償債資金落實出現困難,公司可能面臨一年內到期的有息債務規模較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