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1日,同一天發布的6月中國官方和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均回落至低位。外電認為,這凸顯出中國內外需不振對制造業持續形成拖累,并進而擔心中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但外界也...
7月1日,同一天發布的6月中國官方和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均回落至低位。外電認為,這凸顯出中國內外需不振對制造業持續形成拖累,并進而擔心中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但外界也同時表示,從種種跡象看,中國政府在政策方面更傾向于調結構,愿意容忍經濟增速放緩,以降低風險并提升民眾福利。而同一天公布的亞洲多國PMI數據并不樂觀。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官方6月制造業PMI指數大幅下滑,終值報于50.1,低于上月0.7個百分點,這盡管符合市場預期,但跌至去年9月以來最低,并徘徊在50的榮枯線附近,表明整體經濟活動持續低迷。而匯豐PMI指數連續第二個月低于50,6月終值報于48.2,表明中小企業連續第二個月出現經濟萎縮。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官方6月PMI由5月的50.8下滑至50.1,其中新訂單指數由51.8下滑至50.4,顯示內需放緩。匯豐6月制造業指數終值較初值的48.3下滑至48.2,顯示6月最后一個星期制造業局面繼續惡化。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分析認為,6月官方PMI指數回落,且主要指標普遍回落,表明未來經濟有一定下行壓力。但PMI絕對值仍然在50的臨界點以上;1至5月份投資、消費增長大體平穩,剔除熱錢擾動因素,出口實際增速也未大幅下滑;庫存水平是歷史低位,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他認為,穩增長的政策效果還在進一步顯現之中。綜合看,經濟增長仍然在趨穩過程中。
《韓國經濟》1日評論稱,上半年已經過去,但中國制造業似乎并沒有恢復景氣。最近中國受世界大環境的影響,出口、消費、投資、生產等各個經濟指標都顯示出增長乏力的態勢,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低于去年。但中國政府認為經濟仍處于平穩發展階段,因此并沒有出臺大規模的財政投入等扶持經濟政策。中國領導人公開表示不能僅以GDP評價工作的好壞,更要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保護環境。中國政府目前比起保增長,更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路透社1日也稱,從近來種種跡象看,中國政府在政策方面更傾向于調結構,而非刺激增長。中國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進一步升級,盡管6月流動性困局加深,但央行一反常態未立即施以援手,國務院和央行相繼強調金融資源配置要“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傳遞出調結構的決心。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速的容忍度一度超出市場預期,也傳遞出重要信號:中國政府愿意容忍經濟增速放緩,以降低風險并提升民眾福利。
不過,也有經濟學家擔心,6月出現的流動性緊張局面將影響市場信心。如劉利剛就表示,盡管市場流動性在6月底出現一定改善,市場利率也在6月底出現一定的下行,但整體水平仍高于歷史均值,如果這樣的高利率在未來一個月持續,將會對實際貸款利率產生明顯影響,并增加企業的資金成本。
而從亞洲范圍來看,遭遇PMI回落的并不止中國一家?!度A爾街日報》1日稱,國際權威金融數據機構Markit當日披露的PMI數據顯示,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出現萎縮或增長疲軟,韓國PMI指數近5個月以來首次出現萎縮,而中國的臺灣,其PMI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萎縮。印尼PMI創下近4個月以來的新低,而越南PMI6月更創下歷史第三低的紀錄。亞太地區制造業景氣趨勢相對較好的是印度和澳大利亞,如印度6月PMI較前月小幅增長。路透社1日說,亞洲制造業相關景氣指數“極其疲軟”,在相當程度上激發了對全球經濟未來增長的負面擔憂?!度A爾街日報》援引匯豐銀行經濟學家的觀點稱,亞太地區尚未從西方經濟回暖中受益,還要承受美聯儲可能縮減量化寬松帶來的沖擊。美聯儲政策可能導致亞洲國家財政健康程度惡化,經濟增長動力衰弱。在出口方面,亞太工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出現下滑,拖累了出口導向的制造業板塊。有觀點擔憂,第三季度亞洲制造業的前景將充滿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