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2014年12月經濟數據以及全年GDP發布之前,國內很多媒體紛紛猜測2014年中國GDP增長率究竟是7.3%、7.4%還是7.5%。很多知名經濟學家對此不以為然,認為7.3%也好...
在2014年12月經濟數據以及全年GDP發布之前,國內很多媒體紛紛猜測2014年中國GDP增長率究竟是7.3%、7.4%還是7.5%。很多知名經濟學家對此不以為然,認為7.3%也好,7.4%也好,還是7.5%,意義都不大。中國整個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常態”。大家對新常態有很多定義,筆者在此不贅述。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就評論說:7.4%的增速是個漂亮數字。對于今天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經濟增速7.4%,媒體普遍抄襲的觀點是:2014年的GDP增速創下1990年(當年GDP增速為3.8%)以來的新低。這種外行般的評論的潛臺詞是,2014年的經濟增速太低了。
我要問:這能比較嗎?一個小孩每年長幾厘米他媽會高興,但到40歲了還長幾厘米他媽會高興嗎?這個比喻或許不盡恰當,但基本說明了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量下面臨的技術創新問題、結構調整問題。從我們陶瓷行業來看,前陣子新景泰總經理彭基昌在言論中也指出,產能過剩不會是常態,只會是淘汰。
變數中蘊含機會
近日經過順德樂從鋼鐵市場,看見曾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市場,現如今已經是一片凄涼,下面商鋪上面住人的一棟棟小二樓已經人去樓空,每棟樓上殘缺的標語———“某某鋼鐵公司”、“某某鋼鐵辦事處”等似乎還昭示著昔日的繁榮景象。
另外一個消息是很多經濟過熱的地方,特別是陜西神木、浙江溫州等地,出現一些民間貸款、高利息吸儲最后因現金流斷裂而出現“跑路”的現象。更有一些欠發達地區,很多當地人把畢生積蓄交給了一些小攬頭(攬儲的頭目),這些小攬頭又把(主要是親戚)委托的資金上交給更高一級的攬頭。這些民間的巨額資金究竟去哪了?最近網上有一些文章很火,一些身家上百、上千億的夫妻不惜以離婚、移民等手段把資產轉移到國外,甚至有以假自殺等假消息來哄騙眾多集資的老百姓。
昨天與佛山市陶瓷協會會長助理于楓談起,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今年陶瓷行業大面積提前放假,不僅很多工廠已經冷冷清清,很多展廳也已是門可羅雀。整個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令人擔憂。上個月我們曾拜訪了一個著名的墨水生產廠家,我們被告知其18個月前的墨水款至今仍未收到。而另一名做泥沙生意的老板由于800萬的泥沙被“掛起”(即停止供貨)。停止供貨的同時,貨款也以每月2~3萬的速度還給他,按這速度支付,恐怕這800萬的貨款恐怕也要他活到90多歲才能收完。
還有,我們可能在不同場合也聽到很多人說再也不會讓自家兒女畢業后到陶瓷行業來工作。而筆者想說的是,其實陶瓷行業面臨的問題和其它行業一樣,一是產能嚴重過剩,二是供應商和采購商之間的信任嚴重缺失,資金鏈繃得非常緊。盡管很多國家級的協會給出的數據仍然是增長,無論是增長7%也好,增長5%也好,實際各陶瓷產區停窯的數量,尹虹博士也曾在不同場合公布過,現實與統計數據之間的反差還是非常大。
陶瓷行業另一個現象值得關注的是,“良幣驅逐劣幣”,很多品牌企業近五年來年均增長(無論是產值還是銷值)均在30%以上。他們所擠占的市場份額應該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非品牌生產企業,名牌企業每擠占一批,停產名單上就會多一條生產線。從這角度來看,產能過剩、行業不景氣只是一個表象,而陶瓷行業內生產產品質量、品牌美譽度、技術進步等方面的提升仍是主要的趨勢。由此看來,整個佛山陶瓷行業、廣東陶瓷行業乃至全國的陶瓷行業仍處在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通道中。相比之下,名震天下的樂從鋼鐵市場互相擔保抵押、巨量銀行壞賬火燒連營、集體跑路,銀行追討無門。曾經在全國名震天下的“樂從鋼材指數”也煙消云散了。
佛山陶瓷與樂從鋼材相比,可笑傲江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