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制造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變為制造業強國的發展戰略,是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爸袊圃?025”應對新一輪科技革...
編者按制造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變為制造業強國的發展戰略,是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立足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需要,提出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力爭到2025年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3月下旬,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未來將重點發展十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設備和農業機械裝備,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這十大領域的發展現狀如何?與世界先進國家制造業相比,我們的優勢和發展瓶頸在哪?我國實現十大領域制造業產業升級的路徑是什么?為此,中國經濟時報特別推出系列報道,就以上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企業、研究機構。今天刊發第一篇。
在以“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移動”為代表的“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傳統工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制造業要依托互聯網等手段進行重構,從以前傳統的生產模式到現在的“智能技術系統”生產模式,而與之相適應的營銷、銷售等方面都要得到相應的調整。
實際上,這一切努力都是圍繞在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核心部分展開的。
智能化助推工業4.0
“"互聯網+"對于包括工業在內的很多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歷史機遇,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搶占灘頭。要知道,互聯網領域對傳統行業的作用不亞于一次新的工業革命。”5月5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同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中心主任楊春立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的再次升級,中國工業由大到強需要變革傳統的模式,而與互聯網相關的技術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賽迪智庫發布的《2014年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穴以下簡稱“報告”?雪以及《2015年兩化融合發展十大趨勢》一致認為,以工業互聯網、信息物理系統、制造業創新網絡等為特征的智能工業,將引領我國工業邁入轉型發展的新時期。
魏建國表示,信息技術化對于再工業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工業領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我國制造業大而不精,廣而不精,這都需要在精致方面做文章,“要知道,現在國外制造業的產品都很精致和精準,質量是值得信賴的。”
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并將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
楊春立表示,事實上,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介入,很多工業領域都實現了智能化,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生產效率。可以說,沒有生產等環節的智能化,制造業就不可能取得大的發展。
信息技術助力中國制造
“在國內,我國某些工業產品可能是過剩的,但是從全球來看,這些產品可能是不過剩的。所以,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自己的工業走出去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而互聯網技術手段則在企業走向海外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魏建國指出。
互聯網思維攸關
“互聯網思維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你的現在是源于3年前的思考;而3年之后的你,取決于你今天是否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現階段的問題。”資深移動互聯網產業專家諶鵬飛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楊春立則告訴本報記者,“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一些諸如遠程視頻會議、場景應用等細分領域的智能化產品可能將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諶鵬飛表示,“每個行業都要深入理解和善于利用移動互聯網思維,其本質就是更快地連接、更廣范圍地連接和更方便地連接,這能夠促進包括工業在內所有行業的迅猛發展,可以說,沒有移動互聯網,現在的各行業都是死水一灘。”
Polycom中國區副總經理余寶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通過建設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精細化管理,產業鏈協同合作等移動互聯網手段,可以提升企業管理、溝通的效率,這既是中國推動"兩化融合"的發展目標,也是促進提升企業競爭力、推動制造業整體發展的重要手段。”
工信部2013年9月發布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提出了一系列推進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的目標,比如,提升信息產業支撐服務能力,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設備、網絡設備等終端產品研發與應用;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制造企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作等。
余寶生認為,“現階段很多制造業處在起步階段,很多企業只是在做信息化建設,像現在信息化、工業化、智能化,在制造行業還沒有真正做到很好的應用,打造制造業強國尚需更多的努力。”
諶鵬飛認為,“諸如場景連接等互聯網技術是改變傳統商業生態的創新力量,包括工業在內的大部分行業都要借助互聯網手段進行智能化轉型。”
余寶生表示,遠程視頻解決方案能夠幫助企業高效率地開展工作,制造團隊無論置身于何種環境下——車間里、研發實驗室內或旅途中,都能方便地進行“面對面”交流。這種按需協作方式推動了制造業的創新發展、簡化了設計和生產流程。
權威市場調研機構Wainhouse Research研究表明,當遠程視頻被應用于業務流程中,產品上市時間和故障停工期分別平均縮短了24%和27%,節省下來的時間對于企業能否成為市場領軍者意義重大。
“傳統企業之所以不能像互聯網公司一樣迅速反應,是因為相關的中間環節太多,企業同時缺乏互聯網思維,所以,"去中心化"與"去中介化"一定要成為傳統企業轉型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諶鵬飛表示。
電子商務夯實中國制造業
“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融合正在成為信息通信業發展的重大方向,它不僅將催生一系列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開辟巨大的產業空間,還將創造出新產品和新需求,從而有力促進我國信息消費的發展,從而促進中國制造業等相關實業的大力發展。”楊春立向本報記者表示。
近日,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2015信息消費市場發展報告》?穴以下簡稱《報告》?雪指出,目前信息消費滲透能力正在逐步衰減,信息消費城鄉差距不斷擴大,但物聯網的應用提速將創造消費需求,網絡社群消費將成新的消費方式。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告訴本報記者,“物聯網的應用正在不斷提速和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2014年我國信息消費增長雖然穩定,但增速已經放緩,由2013年28%的高位放緩到18%,信息消費熱點通過鎖定智能終端,渠道也逐漸轉軌到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成為亮點。”
《報告》認為,“互聯網+”將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使更多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方式轉型升級。
據悉,我國政府已經提出,發展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是“互聯網+”行動的重要內容,要推動電子商務與貿易流通、工業生產、金融服務等相關領域聯動發展,創新和拓展面向“三農”的服務,推進網絡購物、網絡化制造和經營管理、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成長,建設促進居民消費的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實體店與電商、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展。
趙萍認為,“隨著政府部門簡政放權,放寬電子商務市場主體住所登記條件,建立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等體制改革、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的措施出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創造更多的信息消費新亮點。”
“現在是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好時期,企業要想占據市場,就必須抓住互聯網的先機,還有就是企業要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要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還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魏建國分析。
楊春立表示,“信息技術的發達使傳統意義上的產銷等中間環節沒有了,這樣不僅提高了貨物的周轉速度,提高了賣家的盈利水平,還可以讓消費者買到更多價廉質高的產品,所以,中國制造業要夯實這方面的建設。”
隨著用戶大規模向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轉移,互聯網社群經濟也將得到發展。2015年,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社群商業消費將繼續加快發展,成為淘寶、天貓、京東等信息消費平臺的有益補充,并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越來越深入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
《報告》預測,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網+”催生更多新模式和新業態,信息消費將繼續釋放紅利,成為消費增長的重要引擎。預計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3.2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20%以上。
趙萍建議,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完善信息消費法律體系,保證消費者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相關權益,并加強信息消費統計調查工作。同時促進城市社會電子商務應用,推進服務業應用電子商務創新發展信息消費領域,推進中小城市電子商務發展,引領傳統消費向信息化轉型,提高農村信息消費滲透程度,健全跨境電商監管服務體系。
工業革命再出發
“"中國制造2025"戰略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因為在此戰略下,我們要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要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要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最后要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楊春立告訴本報記者。
據悉,工業1.0從蒸汽機的發明開始,我們開始大規模地利用機械代替人力;工業2.0,電能源的發現和運用以及從1870年引進分工勞作的流水線開啟,標準化、規?;纳a初顯端倪;工業3.0是1969年開始的利用電力和IT系統升級自動化生產。
易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寧則告訴本報記者,“智能化管理可以使一切生產過程都是透明的,這能夠為企業監控生產數據,使管理者能洞察秋毫;讓企業倉庫井井有條,高效無積壓;有效解決粗放式的能源管理,有效降低消耗和浪費;幫助管理者分析海量的信息數據,為決策的制定獻計獻策。”
魏建國指出,“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未來中國工業的發展方向就是四個字,"專、新、特、精",專就是我們的工業產品必須很專業,產品必須具有創新點,還有就是產品必須很特別,精就是我們的工業產品要做到精益求精。”
陳寧認為,從工業4.0到“中國制造2025”還有很多工作去做,比如,我國的制造業雖然占據了全球較大的比重,但卻大而不強。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核心技術的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同時產品同質化嚴重,存在不同層次的質量問題;我們的能源利用率也不高,浪費和污染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許多產業仍然處于價值鏈的中低層。
魏建國分析,“傳統工業再升級離不開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相關手段的支持,我國現在的工業處在十字路口上,如果搭上這次工業革命的東風,那么"中國制造2025"就不會是一個夢想。”
“工業4.0可以把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機器人、3D技術等硬件和技術融合到一起,通過把智能化的手段方法融入到各個生產過程,這樣可以精簡相應的生產流程,最終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陳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