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制造2025主要是側重于產業與政策,工業4.0主要側重于技術與模式,所以并不太一樣。不過,也有一大共同點,那就是智能制造。制造業的三大壓力
中國制造2025主要是側重于產業與政策,工業4.0主要側重于技術與模式,所以并不太一樣。不過,也有一大共同點,那就是智能制造。制造業的三大壓力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能源日趨匱乏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解決這些全球性社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霧霾的來源,無論是發電、汽車、鋼鐵、水泥都跟工業息息相關。“節能減排”、“綠色低碳”、“淘汰落后產能”儼然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詞匯。為此,許多國家對工業節能減排的要求更高。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有一個相同的愿景,那就是工業節能減排與綜合利用。
20世紀,大規模生產模式在全球制造業領域占據統治地位的,它曾經極大地促進了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整個社會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日益發展,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消費者的消費觀和價值觀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隨之而來,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明顯,大規模生產方式已無法適應這種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
過去30多年是全球化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將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料成本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對于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是生產的重要管理要素。而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也從客觀上對未來制造業構成了極大的壓力。
此外,受資源相對短缺、環境壓力加大、產能加劇過剩等外界環境影響,傳統的以能量轉換工具為推動力的工業經濟將難以維系。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已經失去了競爭力。
“中國制造2025”的主線與主攻方向
《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思路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一)主線將改變傳統的以能量轉換工具為推動力的工業經濟模式
工業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推進“兩化融合”工作,通過信息化的融合與滲透,對傳統制造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到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未來制造業中的作用愈發重要。所以,“中國制造2025”開始在兩化融合的基礎上,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階段性目標。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普及和應用,工廠車間內越來越多功能強大的智能設備以無線方式實現了與互聯網或設備之間的互聯。由此衍生出物聯網、服務互聯網,推動著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方式相融合。通過互通互聯,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以前的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結合在一起,工廠內的生產設備和設備之間,工人與設備之間的實現縱向集成,把整個工廠內部的聯結起來,形成信息物理系統,可以相互協同、可以遙想呼應,生產方式從要素驅動變成了信息驅動,車點改變了傳統的以能量轉換工具為推動力的工業經濟模式。
(二)主攻方向將有效降低成本、縮短工期、減少能耗、滿足大規模定制
中國制造2025主要是側重于產業與政策,工業4.0主要側重于技術與模式,所以并不太一樣。不過,也有一大共同點,那就是智能制造。
“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旨在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一方面,加強工業軟件與管理軟件的信息化,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另一方面,推進生產設備或生產線的自動化,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制造工藝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
通過“信息化+自動化”,形成智能化,實現智能工廠,實施智能制造。當然,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信息化、自動化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通過信息化與自動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制造之后,必然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縮短工期,降低能耗,滿足不確定情況的市場需求。所以,在“中國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工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未來制造業,在信息驅動下產品制造的過程中,將充分體現出了智能制造的價值所在,即:能夠科學的編排生產工序,提升生產率,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還可以調整資源使用,采用最節約能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