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2018年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和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單顯示,我國有兩家企業進入千億級行列,濰柴集團2017年營業額達2581.87億元,在國際零部件排行中排名第五。和旗下有陜西重汽等整車業務的濰柴集團不同,還有一家更加純粹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華域汽車,憑借1404億元的營業額,在國際榜單中排名第十一。
榜單的揭曉沒有帶來過多欣喜,相反,細究榜單,從規模上看,國內外差距依然明顯。在2018零部件國際百強榜單中,千億元級的企業共有17家,來自德國、日本、美國和法國零部件企業在數量上占據大多數,排名上也更加靠前,牢牢占據全球零部件企業的領頭方陣。德國零部件巨頭博世2017年營業額高達6085.79億元。國際零部件百強榜單第15名德國舍弗勒的營收規模為1093.96億元。國內零部件百強榜單前15名中,除了濰柴集團與華域汽車的營收規模在千億以上,排名第三的北京海納川為512億元,第四名中國航空汽車系統控股有限公司為372.96億元,其余10多家企業營收規模在150億-260億元之間。
盈利水平引擔憂
“如果用盈利水平、研發投入等指標來衡量,我想情況不會這么好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表示,零部件企業的盈利水平、研發投入直接關系到中國汽車產業能否由大變強。據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預計,短期內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將實現持續但緩慢的收入增長,增速保持在3%左右,行業平均利潤率則將穩定在7%。
業界的擔心不無道理。特別是對零部件企業盈利水平的擔憂,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活下來”。業界的擔憂主要是基于對整車市場的不景氣作出的,由于全球汽車市場“火車頭”——中國汽車市場近兩年增速明顯放緩,由高度景氣的整車市場驅動零部件產業迅猛增長的浪潮已逐漸褪去。特別是最近國內汽車銷量連續下滑,9月銷量239.41萬輛,同比下降11.55%。10月狹義乘用車零售195.0萬輛,同比下降13.2%。據預測,今年全年乘用車也將出現近30年來的首次下降。
無疑,整車市場的陣陣寒意將給零部件企業發出“凜冬將至”的市場信號。原來的零部件企業伴隨著整車市場、整車企業的興旺而分得一杯羹,今后由于整車市場的緩增長,零部件企業的競爭會加劇,同時面臨著現有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困境,必然會帶出一個問題,今后怎么“活下來”呢?
認準趨勢提前布局
連續2年入圍國內零部件百強榜單的87家企業中,約86%的企業實現年營收收入增長;其中營收增幅超過50%的企業共有11家,主要是為商用車提供變速器、柴油發動機的零部件企業;共計34家企業營收增幅超20%,除生產變速器的供應商外,主要集中在電氣化動力系統、車載信息系統、車身電子等領域。
參考2017年國內零部件盈利企業的狀況,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分析認為,發展勢頭良好的國內零部件企業有三大共性特點,一是深耕主營業務,鞏固原有市場與客戶;二是緊跟市場趨勢,提前布局電氣化、車輛控制、互聯與智能駕駛等新藍海;三是全球化布局,通過海外收購、出口等方式增加新的業務來源。
顯然,認清趨勢是擺在所有零部件企業面前的問題,即市場趨勢是什么?隨著自動駕駛與純電動汽車的日益普及,利潤來源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屆時,由傳統零部件、傳統汽車、汽車金融和售后業務組成的傳統利潤池所占據的行業利潤份額逐步會被“出行科技”蠶食,據羅蘭貝格預測,自動駕駛與純電動汽車的新型零部件(主要由供應商負責生產)的價值,將會達到純電動自動駕駛汽車零部件總價值的50%。
現在,內燃機汽車的動力系統大多由OEM自主生產,但就目前來看,許多OEM會把自動駕駛與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及其它新型零部件的生產外包出去。倘若如此,未來,新型零部件的供應商將會成為大贏家。在新晉供應商中,各類企業層出不窮,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從大公司到初創企業,從軟件公司到服務企業五花八門。這些公司將帶來各種新技術,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軟件、傳感器、發動機控制器、電池以及導航系統等。而根據記者的觀察,目前牢牢占據全球零部件企業的領頭方陣的跨國零部件頭部企業,無一不是主動應對“出行科技”,并且在新能源汽車架構科技上發力,甚至有直接染指新能源電池業務的。顯然,留給國內零部件企業的機會和時間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