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在其代表作《雙城記》開篇中寫到:“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眼下這句話似乎一語成讖,成為了中國車市的真實寫照,面對2018年車市負增長,汽車行業開始全面進入“寒冬”,有人應景地說到:“2018,是這十年來最壞的一年,也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p>
2月18日,農歷元宵節的前一天,過年的氣氛還未完全散去,一則有關車市走向的消息再次刷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同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乘用車共銷售202.11萬輛,環比下降9.49%,同比下降17.71%。其中,各類乘用車產銷量同比降幅均超過10%,大多數車型產銷量低于2018年同期。屬于中國車市至暗時刻,正在來臨。
盡管就在幾天前,各大車企喜迎“開門紅”的海報還在瘋狂刷屏,我們本以為1月國內車市銷量會止跌回升,但是當1月的數據出爐,還是無情的給大家上了一課?,F實依舊是殘酷的,哪管它什么傳統銷售旺季,依舊是“降”字當頭。而在嚴寒中,以下幾點依舊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銷量冰火兩重天
剛剛過完年,就被各家車企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開門紅”報喜海報刷屏了一段時間,以至于連筆者也在懷疑:說好的車市寒冬,怎么是個暖冬?
讓我們將目光聚集到車企方面,一方是鋪天蓋地的“開門紅”。諸如“老大哥”吉利九車破萬,1月銷量高達15.84萬輛;廣汽豐田增速高達75%,以79700臺銷量刷新品牌創立以來的單月銷量紀錄;長城汽車四大品牌多點開花,1月完成新車銷售11.17萬輛,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以及廣汽三菱、沃爾沃、比亞迪和榮威等的喜報。
另一方就有些愁云慘淡。像是銷量下滑25.7%、8個月虧損16.47億元的寶沃,單月銷量12輛的納智捷,月銷量大跌69%的觀致還有跌幅超20%的眾泰等車企,對于這部分品牌力有限、市場體量小的小眾自主車企而言,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總的來看,根據官方公布的1月份數據統計,自主車企呈現出三種狀態,以比亞迪、奇瑞為代表的高速增長企業;以吉利、長城為主的穩步增長企業;以上汽、廣汽乘用車為代表的下滑企業。而中汽協的銷量數據一出,似乎也成為了一場“審判”,讓一眾車企“原形畢露”,狂熱中的我們終于又回歸了理性,而車市下行并未由此宣告結束。
環比劇降車企何來“開門紅”?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仍有許多車企能在整體車市出現17.71%跌幅的情況下實現銷量增長呢?在筆者看來,可以歸結為國內車市的轉變。自2018年國內車市全面進入“寒冬”后,整體車市出現滯增甚至負增長,因而國內車市由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然而與車市低迷形成反差的是,豪華品牌與強勢合資品牌幾乎呈全線上升的態勢。
經濟下行帶來的消費降級,在汽車流通市場中反而體現為消費的升級,消費者對于優質汽車產品的需求仍在不斷上升。而這樣的經濟現象反映在實際的車市中便會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情況,事實上,車市大環境不景氣并沒有對自身軟硬實力較強的車企造成太大影響,而一些車企甚至還實現了銷量的增長,那么其吞食掉的市場份額必然是來自于邊緣車企。 從各家車企公布的具體銷量數字中也可以看出,以日系企業為代表的豐田實現15.3%的增長,整體銷量達到147,100輛,完成目標銷量的9.1%。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兩家韓國企業也迎來了銷量復蘇,同比增長分別為47%和48%。豪華品牌方面,奔馳單品牌在華銷量首次突破7萬輛,同比增長近5%;奧迪品牌銷售新車63,888輛,同比增長5.3%;寶馬緊隨其后,含MINI品牌在華共計交付新車63,135輛,同比增長15.5%。
中汽協預計,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為2810萬輛左右,與2018年基本持平。因此在中國車市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的轉變中,車企之間的的分化淘汰將更為明顯,品牌力、產品力低下,僅靠營銷嘩眾取寵的企業一定會被淘汰出局,加大研發投入、造精品車才是車企生存下去的保障。
最后筆者想說,盡管今年1月出現的銷量“開門紅”只是部分車企的局部繁榮,但這恰恰也是目前我國汽車產業所需要的,整個汽車市場需要積極的信號。畢竟能取得“開門紅”,也得益于部分頭部車企積極進行的自我調整。但是隨著我國車市消費日趨理性及飽和,在銷量上想要回到幾年前的“大躍進”時代,似乎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市場態勢不樂觀,但困難與機遇并存,車企們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市場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節奏以及應對的策略才是重中之重,切忌因為所謂的“開門紅”而盲目樂觀,結合自身優勢、緊跟市場節奏才是應對逆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