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9年第一季度例會內容。與去年四季度相比,本次會議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判斷發生明顯變化,由“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變為“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會議對政策逆周期調節的表述,由“加大逆周期調節”變為“堅持逆周期調節”,并且指出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
這一轉變意味著什么?“穩健”的貨幣政策會因此收緊嗎?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所謂“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健康發展”,是指隨著一些問題得到緩解,當前經濟運行情況有所好轉,但不宜將其判斷為經濟出現“拐點”,貨幣政策需要保持常態,但不能因此收緊。
近期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出口以及發電耗煤等數據均指向中國經濟有企穩跡象。但分析師認為,雖然經濟增長有向好跡象,但基本面尚不足以讓政策寬松的總基調“踩剎車”。比如,3月出口大增有春節錯位因素的影響,但進口跌幅擴大,指向內需依然較弱。
“本來是病入膏肓,現在病情好轉。”李迅雷說,但是判斷經濟好不好、健康不健康,要看信用利差是否收窄。目前看,信用利差只是稍有收窄,說明經濟情況有所改善,但還不算非常好。
央行在新聞通稿中也表示,國內經濟金融領域的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突出矛盾,國際經濟金融形勢錯綜復雜,不確定性仍然較多。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邊際變化,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逆周期調節,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適時預調微調,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
李迅雷指出,“堅持逆周期調節”這句話印證了市場對經濟還處在下行區間的判斷,貨幣政策還有放松的空間,但力度不會更大。他說,進一步降準、降息等政策仍可期待,預計二季度應該有一次降準。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和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均大幅走高,顯著高于市場預期,信貸結構也有所改善。信貸方面,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9萬億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1.12萬億元,同時票據融資規模也顯著收窄,說明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開始增強;社會融資方面,新口徑下1-3月社融存量增速分別為10.4%、10.1%、10.7%,連續三個月高于2018年四季度水平。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首席分析師明明對界面新聞表示,金融數據超預期,短期來看降準必要性下降。他認為,二季度央行大概率會有一次降準,但在季初和季末都有可能。
李迅雷指出,從總量來看,當前貨幣政策的調節力度比較適中,但要讓錢真正流到缺錢的企業,還需要一定時間。有研究表明,民營企業情況仍然不太樂觀,一是企業本身所處行業產能過剩,這種情況不大可能改善,另一種是受體制因素影響,國有企業融資比較容易,民營企業融資相對比較難。
“對于前者,要遵從經濟發展規律,不能救助;對于后者,則需要改革,關注如何推動普惠金融發展,讓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得到緩解。”李迅雷說,此外,在經濟下行過程中,企業部門出現分化,導致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總體來看,中國市場集中度還遠不如歐美,未來分化還將進一步加劇,還將有一部分企業要面臨倒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