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硅料價格在上半年大幅下跌,硅料廠商中報業績普遍遇冷,圍繞成本的比拼在下半年將更加激烈。據通威股份(600438.SH)發布的中報披露,其多晶硅生產成本已降至4萬元/噸以內。
有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頭部廠商硅料單噸成本約4-6萬,而二三線企業成本相對更高。在典型狀況下,多晶硅生產綜合成本為6.6-7.5萬元/噸(不含稅)。由于多晶硅盈利空間大幅壓縮,行業擴產持續,新一輪產能出清在即。
業績方面,因多晶硅價格影響,通威股份利潤增速上半年出現放緩: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40.68億元,同比增長22.7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32.7億元,同比增長8.56%,扣非后凈利潤126.20億元,同比僅微增1.02%。 多晶硅業務是通威股份業績“壓艙石”,2022年占總營收比重超過四成,且在其價格持續高位下,該業務毛利率達到75%。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各生產基地均滿負荷運行,實現高純晶硅銷量17.77萬噸,同比增長64%,國內市占率達到30%左右。 不過,多晶硅量增尚未能彌補價跌的影響。上半年,多晶硅從年初以來最高24.01萬元/噸降至最低6.57萬元/噸,跌至成本線附近才趨穩。受該影響,通威股份在第二季度實現凈利潤46.69億元,環比下降45.72%。
同業公司亦有此壓力。大全能源(688303.SH)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為93.24億元,同比下滑42.93%,凈利潤為44.26億元,同比下滑53.53%;新特能源(01799.HK)實現營業收入175.87億元,同比增長19.51%;歸屬股東凈利潤47.59億元,同比下降15.28%。 通威股份在財報中提到,由于多晶硅產品價格大幅調整,迫使部分落后產能因成本壓力停產檢修甚至關停,部分在建產能也延期觀望。
中報同時披露了電池和組件業務進展。上半年,公司電池實現銷量35.87GW(含自用),同比增長65%。效率上,目前TNC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提升至25.7%(未疊加SE技術),良率超過98%,產能規模達到25GW。加上雙流25GW TNC項目和眉山16GW TNC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產,屆時公司TNC電池產能規模將達到66GW。
組件方面,上半年公司累計實現組件銷量8.96GW。據中報披露,鹽城25GW和金堂16GW高效組件項目已全面投產,公司組件年產能提升至55GW。 值得一提的是,通威股份終于要對硅片“下手”了。在披露半年報同時,公司宣布了兩份投資規劃,公司宣布擬在樂山市峨眉山市投資建設16GW拉棒、切片、電池片項目,項目預計投資金額約100億元;擬在樂山市五通橋區投資建設16GW拉棒、切片、電池片項目,項目預計投資金額約100億元。
兩份投資合計達到200億元。根據計劃,兩個項目均分期實施,力爭2024年底建成投產,2025年底達產。通威股份在公告中表示,繼續強化圍繞高純晶硅、拉棒及切片、高效太陽能電池、高效太陽能組件等核心環節為一體的優勢產能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