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多年前,一個生產石棉瓦、塑料編織袋的小鄉鎮企業,在長葛悄然開張。誰也不曾想到,正是這家企業,承載了國人太多的夢想與驕傲,而它,就是黃河旋風集團。1981年,喬金嶺以3000元起...
20多年前,一個生產石棉瓦、塑料編織袋的小鄉鎮企業,在長葛悄然開張。誰也不曾想到,正是這家企業,承載了國人太多的夢想與驕傲,而它,就是黃河旋風集團。 1981年,喬金嶺以3000元起家搞建材生產,但兩年后,他便意識到長期低層次發展必然面臨遭淘汰,于是毅然舉債,以10萬元的價格從鄭州購買了尚不成熟的水磨石機金剛石模塊技術,開發出了中國第一臺金剛石水磨石機。
上世紀90年代初,當其他人還沉浸在水磨石機的紅火局面中時,喬金嶺又甩出一個“大手筆”:投資2000多萬元,遍邀全國近300位超硬材料專家進行研發,進軍更具科技含量的金剛石生產領域。
在此后的日子里,黃河旋風穩坐國內同行業第一,但波瀾也偏偏出現在了這個時候。
2003年9月,喬金嶺自縊辭世,原因是集團資金鏈斷裂,而盲目擴張即是罪魁禍首。當時,黃河集團的業務涉及飲料、高速公路建設、醫藥旅游等多個方面。
其子喬秋生臨危受命,當即決定把黃河集團拉回到人造金剛石這個主業上來。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是喬秋生挽救黃河集團的制勝法寶。
在這方面,黃河旋風高級董事、副總經理、集團技術中心主任王裕昌深有體會。王裕昌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超硬材料專家,不僅擔當全集團技術研發工作的組織、實施、管理重任,而且還主持著聚晶金剛石復合片等重大科研課題。
“復合片的研發需要千百次的生產試驗,每次試驗失敗損壞一個氣錘就是一輛桑塔納轎車的價值。”王裕昌說,整個課題用了3年時間拿下來,總投入近3000萬元。“這么大的投入誰敢干?黃河集團就有這個魄力!”
而正是這種魄力,讓黃河集團成為中國甚至世界同行業的風向標。黃河集團先后執行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32項,僅在人造金剛石大噸位壓機方面就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7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專利100余項,在大顆粒人造金剛石、超硬復合片等8個前沿領域的研發能力處于領先地位。
另外,黃河集團每年孵化出金剛石產業新技術項目數十個、新產品近百項,而正是這種在自主產權上的絕對優勢,讓黃河集團不斷引領中國金剛石產業向國際行業巔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