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已穩超1800萬輛的銷售成績,交出了令人興奮的答卷。2011年呢?雖然扶持政策的退出、2010年歲末車市透支的消費,寒意襲來,2011年的中國汽車市場看著有...
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已穩超1800萬輛的銷售成績,交出了令人興奮的答卷。2011年呢? 雖然扶持政策的退出、2010年歲末車市透支的消費,寒意襲來,2011年的中國汽車市場看著有點“懸”,但當日歷翻開新的一頁,誰又能斷定中國車市站在全球第一大市場的肩膀上,不會繼續創造新一輪的奇跡? 站在2011年的起始點,車市增長放緩幾成定論,但對于中國車市來說,信心比黃金來得更重要。坐享牛氣沖天的“十一五”后的汽車企業仍然雄心勃勃,意欲在企業重組、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戰略等產業格局的關鍵點上大顯身手。2011年,中國車市到底走向何方?現在我們可以大膽展望一下。 展望一:2000萬輛產銷懸疑 2010年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次調整預測,將中國汽車產銷定位在1700萬輛。然而中國車市就是這么讓人難以預料,在10個月后,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銷量。中國汽車工業再度上調預測,中國汽車產銷穩超1800萬輛。 面對2010年國內車市的高速發展,眾多業內專家和車企紛紛對2011年的車市寄予了厚望。盡管增速放緩幾成定局,但失去政策助推的車市增長還會延續。 與去年相比,今年雖然不會超過去年30%的高增長,但似乎10%-20%的增長已成為業內的共識。奇瑞銷售公司總經理馬德驥表示,預計今年汽車市場增幅會超過10%。上海通用總經理丁磊判斷,中國汽車行業在今年的增速雖然會放慢,但會保持15%的增速。 按此推算,中國汽車產銷2011年仍有望超過2000萬輛。中國汽車市場的潛力依然巨大。盡管一線城市的汽車市場已經出現飽和的趨勢,但伴隨著二三線城市的消費釋放,對剛剛駛入快速道的車市來說,2000萬輛并非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展望二:新能源車被普及 去年是中國電動汽車實現重大突破的一年。無論是去年4月的北京車展,還是歲末的廣州車展都傳遞出一個信號,新能源車將成為未來企業爭奪制高點的有利武器。 雖然新能源車的產品離真正量產尚有一定的距離,但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沒有哪家企業不想在產業化中脫穎而出。 伴隨著城市為緩解交通壓力與環境治理政策的不斷完善,新能源車離我們并不遙遠。去年,奇瑞新能源汽車QQ3EV在山東省濟南市第一次上了牌照,終于有了合法上路的憑證。北汽福田則借助北京市大力優先發展公交,向地方政府提供了1000輛新能源車,開始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 從央企聯盟的成立,到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戰略的圈定,去年不僅確定了電動汽車發展戰略,同時也給世界釋放出中國將在新能源格局中“彎道超車”的信號,這意味著新能源車會在不久的將來在國內大量普及。 從去年歲末的優惠政策調整中,將傳統汽車的購置稅減免取消,而將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放寬,新能源車的補貼已成為了車市中僅有的扶持對象。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新能源或將成為一支生力軍。 展望三:自主品牌走向成熟 2010年國內汽車市場自主品牌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產品研發、新產品上市、產品儲備、多樣化、市場占有率均得到了快速發展。 在2011年增長放緩的趨勢下,以奇瑞、吉利和長城汽車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在高端車型的轉型中,成績也許無法迅速提升,但在今年仍會加緊練內功,調整產能和加強產品質量,全力以赴為自主品牌向上邁進而努力。 與此同時,合資品牌也紛紛推出自己的自主品牌車型。就合資品牌而言,與國外品牌多年的合作,經過了初期引進車型、簡單消化吸收的市場培育階段后,已經進入更高水平的二次創新、自主開發階段。 此外,我國政府對于自主研發的支持和鼓勵,正是這些汽車集團和合資企業自主品牌建設的助推劑。國務院在去年發布的《2009-2011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中,多處提到要“支持汽車企業自主創新,整車研發,尤其是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在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合資還是自主的自主品牌的市場戰略,都為今后的市場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巨大的汽車市場潛力基礎上,2011年自主品牌將會走向成熟。 展望四:合資重組高潮迭起 去年國內汽車集團的兼并重組、海外并購、中外再合資等熱點不可盡數。其中,兼并重組以及合資成為了產能擴張的主旋律。 在國家多項汽車消費政策促進下,2010年中國汽車企業集團兼并重組以及中外合資簽署了多項協議,而這些產能無疑將陸續在2011年開始釋放。 無論是東風重組云汽、廣汽兼并吉奧還是北汽收購寶龍,重組的浪潮遠遠沒有停息的意思。2010年,上汽實現了300萬輛的產銷計劃,一汽集團、東風集團、長安集團都已接近200萬輛的產銷目標。國家圈定的“四大”、“四小”集團都在2010年完成產銷計劃,并向下一個5年計劃挺進。 中外合資項目多數在2010年塵埃落定,2011年無疑是開花結果的一年。廣汽與菲亞特的合資將在今年初露端倪,一汽與通用的合資也將步入正軌,長安與PSA的項目將在今年啟動。另外,雷諾、路虎等跨國車企也在積極尋找合資的可能,為在華實現快速發展尋覓合適的合資對象。 國內的汽車企業已經顯露出高速成長的苗頭,今年全球500強中或許將出現更多中國汽車企業的名字,同時進入更高的座次。 展望五:資本力量介入汽車領域 事實上,面對中國汽車的增長潛力,更多的汽車企業開始試圖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自身做強做大的目標。在2010年,廣汽集團率先上市,用資本的力量開始走上了合資與兼并的道路,并在自主品牌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10年,一汽、北汽、奇瑞等汽車企業先后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人事調整,并正在和時間賽跑,希望在今年登陸資本市場,實現募集資金的愿望。 經銷商同樣開始圖謀上市抵御未來車市中的風險,2010年,隨著中國變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汽車經銷商成為投資的熱點。多家汽車經銷企業奔赴中國香港、美國上市,索羅斯也下注中國的正通汽車。而在余下的名單中,不乏像“龐大”這樣的經銷商集團也在排隊靜待證監會的批準上市。 在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2010年高增長之后,2011年注定是個調整之年,而企業上市無疑是集體的一種變化。“不在上市,就在去上市的路上;不在收購,就在被參股的路上?!边@儼然是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