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日前舉行的2016軟博會“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論壇”上,工信部軟件與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等專家解讀了國務院28號文的背景和重大意義,總結了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領域涌現出的五類...
在日前舉行的2016軟博會“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論壇”上,工信部軟件與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等專家解讀了國務院28號文的背景和重大意義,總結了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領域涌現出的五類新模式、新業態。雙創平臺三種力量
大型制造企業、電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積極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雙創平臺”,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海爾、中航工業、航天科工、中信重工、聯想、小米等制造企業通過打造“雙創”平臺,構建新型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提升企業內部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同時這些大企業“雙創”平臺已經成為技術攻關、創業孵化、投融資和人才培養的高地,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中國移動、百度、阿里、騰訊、豬八戒網努力構建為中小制造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平臺,并積極營造大中小企業合作共贏的“雙創”新環境,通過“大手拉小手”開創了大中小企業聯合創新創業的新局面。
研發設計協同創新
骨干企業研發設計邁向集成協同新階段,新型研發組織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不斷融合研發設計各個環節,由單項應用加速向集成應用階段發展,研發設計新模式不斷涌現。工業企業普遍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仿真等技術開展產品研發和工業設計,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61.1%,其中大型企業達到80.7%,中型企業達到72.1%,極大提升了企業研發創新的能力和效率。實現研發設計與工藝設計、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環節數據互通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45.7%、36.0%、18.7%。華為、三一重工、濰柴、吉利等一批行業骨干企業建立了全球多地協同研發體系。
智能裝備重點普及
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智能裝備和現代生產工藝在重點行業不斷普及,生產過程信息化向縱深發展。機械、船舶、汽車、紡織等行業生產設備和重大技術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重點行業骨干企業生產裝備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離散行業和流程行業分別達到40%和57%。鋼鐵、石化、有色、煤炭、紡織、醫藥等行業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加快普及,企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為45.4%,其中大型企業為56.1%,中型企業為42.9%,大幅提高了精準制造、極端制造、敏捷制造的能力。
IT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
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持續變革。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產業競爭已不僅是技術、產品、人才和管理的競爭,也是生產組織方式的競爭,近年來國內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服裝、家具等行業正在興起以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為主導的新型生產方式,青島紅領、韓都衣舍、維尚家具、小米科技等一批創新型企業通過構建新型生產模式實現了逆勢增長。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制造等行業服務型制造快速發展,陜鼓、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東方電氣等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融資租賃成為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
服務型制造引領轉型升級
2015年,電子商務B2B交易額達13萬億元,鋼鐵、石化、冶金等行業形成的年交易額超過千億元、百億元的電子商務平臺分別達到20個以上、50個以上。傳統B2C、C2C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C2B轉變,電子商務從交易平臺向生產平臺轉變,品牌化個性化定制已成為家具、服裝等產品銷售主要模式。電子商務平臺、現代物流、網絡支付、信用服務、電子認證以及智能終端、寬帶網絡、云計算、大數據正在構建信息經濟的基礎設施,成為推動中國實現和跨越的重要驅動力。總之,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步伐不斷加快,在激發“雙創”活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已初顯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平臺支撐能力不足,目前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在匯聚整合創業創新資源,帶動技術產品、組織管理、經營機制創新的潛力遠沒有發揮出來。二是應用水平不高,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進程面臨“綜合集成”跨越困境,處于兩化融合集成提升階段的企業僅為14.6%。三是核心技術薄弱,自動控制與感知關鍵技術、核心工業軟硬件、工業互聯網、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等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產業支撐能力不足。四是安全保障有待加強,工業網絡、工業控制系統、工業大數據平臺安全防護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測試、評估、驗證能力不強。五是體制機制亟待完善,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帶來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在財稅金融、國企改革、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