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16日,已經有28個省份(除了山東、四川、云南)召開了2020年地方兩會,2019年成績單和2020年主要預期目標隨之發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這28省份中有7省份2019年GDP增速低于年初預期目標,包括江蘇、吉林、內蒙古、黑龍江、海南、廣西、西藏。2020年絕大多數省份下調了GDP增長預期,像東部發達省份廣東、上海、北京等均從2019年的“6%-6.5%”下調到2020年的“6%左右”。
地方2020年GDP預期增長目標,是考慮了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充分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等因素,結合各省實際情況制定的。
東部大省2020年GDP增速目標多定在“6%左右”,全國整體經濟增速可能與此相當。近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某公開論壇上表示,多位學者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現階段的潛在增長率為6.0%左右,這將對未來的增長構成較強的支撐。
東部大省GDP規模遙遙領先
2019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從年初一季度6.4%的增速,逐季下行到二、三季度的6.2%、6%,四季度經濟有望企穩。2019年全年GDP增速可保持在6%以上,能完成年初6%-6.5%的預期目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各地區2019年GDP規模不斷創新高。廣東2019年GDP突破10萬億元,江蘇預計達到10萬億元左右,浙江突破6萬億元,河南突破5萬億元,湖北突破4萬億元。山東雖尚未公布全年數據,但其GDP排名第三的位置相對穩固,前三季度GDP已經突破6萬億元。
雖然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GDP大省的經濟總體實現平穩增長,且多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廣東、江蘇、浙江、河南2019年經濟增速分別為6.3%左右、6.4%左右、6.8%、7%以上。
廣東不僅經濟體量穩坐第一把交椅,也是外貿第一大省,投資形勢也很好。2019年廣東成為首個GDP破10萬億的省份,進出口總額超過7萬億元,固定投資接近4萬億元,在全國投資承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著11%的增速。
東部大省中,浙江2019年經濟實現6.8%的增速,高于年初預期目標。民營經濟發達、數字經濟發展亮眼、藏富于民等,是浙江經濟的特點。浙江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浙江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9%;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0%,同比增長15%;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015,有望繼續保持領先位置。
中部地區總體實現較高增長,2019年中部大部分省份GDP增速基本保持在7.5%以上,領先其他區域板塊。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2019年GDP增速,分別為7.8%左右、7.6%、7.5%以上、8.5%左右。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顧乃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部地區后發優勢較為明顯,其土地、人力成本相較東部沿海省份要低,資源環境壓力不及東部。基于自身產業基礎,以及承接產業轉移,近年來中部省份工業保持較高增長,對整體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西部省份經濟增速分化較大,西藏、貴州2019年經濟增速領先,分別為9%左右、8.7%左右;但陜西、甘肅、新疆等省份經濟增速在6%左右。
東北地區整體增速較低,遼寧、黑龍江、吉林2019年經濟增速分別為5.8%左右、4.5%左右、3.5%左右。整體來看,遼寧從前些年經濟數據“擠水分”帶來的負增長、低增長中走出,經濟增速逐漸回歸到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但吉林2019年受汽車業寒冬等影響,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天津從2017年數據擠水分,經濟增速從2016年的9.1%陡然跌落到2017年的3.6%,2018年延續3.6%的低增長,2019年增速逐漸回升到4.5%以上。
為何下調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
從2019年各省份成績單來看,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種風險挑戰增多,有更多省份未能完成年初預期目標。因此,下調2020年預期目標,是相對明智的選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8省份中僅天津上提了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天津從2019年“4.5%左右”的預期目標提到“5%左右”。
整體來看,東部大省2020年經濟增長目標多定在“6%左右”,比如廣東、江蘇,浙江定在“6%-6.5%”。中部省份總體仍然較高,2020年經濟增長目標多在“7.5%左右”,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定在8%。2020年預期目標相對較高的,還有西藏的“9%左右”,貴州的“8%左右”,福建“7%-7.5%”。
東部發達省份為何下調預期增速、整齊劃一地選擇“6%左右”呢?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表示,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從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挑戰增多,既要為高質量發展的“進”積蓄勢能,又要為更大力度轉型升級的“優”留出空間,6%的增速具有較好的支撐條件,也保持了延續性、穩定性。從就業方面,近年來江蘇省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系測算,6%的增速可以帶動120萬個以上城鎮新增就業,為做好“六穩”工作創造條件。從全國和周邊省份比較看,6%左右的增速,在主要經濟省份中比較靠前,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努力做得更好,可為全國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2020年GDP增速定在6%左右,是綜合考慮了北京經濟運行態勢和實現就業、居民收入等重要目標的需要,既立足穩定社會經濟,又能保持指標銜接。
比如,北京2020年經濟增速達到5.9%左右,就可以實現“十三五”規劃中“GDP年均增速達到6.5%”的目標。考慮到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變,北京GDP構成中服務業占比超過80%,其中金融、信息、科技等重點行業有望保持較快增長,2020年GDP實現6%左右的增長有較為實際的支撐。
盛來運表示,我們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經濟保持穩定運行仍然有基礎。經過近十年的調整,我國經濟增長率已逼近現階段的潛在增長率。多位學者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現階段的潛在增長率為6.0%左右,這將對未來的增長構成較強的支撐。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統計局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對2018年GDP核算數據進行了修訂,核定數據有所提高。考慮到“十三五”的前面幾年,我國經濟增速明顯高于6.5%,2020年我國經濟增速只要達到5.7%,即6%左右,就可實現“2020年較2010年GDP翻番”的目標。
2019年11、12月,部分宏觀指標有所改善,制造業PMI和PPI出現積極變化。雖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逆周期政策也在積極發力。比如,近期多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以更大干勁穩投資、促進一季度經濟開門紅。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體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吳亞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0年專項債規模的擴大,提前下發的1萬億額度還明確排除土儲、棚改等項目,這有利于更好發揮專項債穩投資作用,帶動實現更多投資實物量,基建投資增速可能會高于2019年。考慮到制造業2019年增速較低,即便2020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全年投資有望實現穩定增長。一季度隨著各省重大項目的集中動工,雖然2019年同期基數較高,今年一季度經濟仍有望實現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