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機械裝備自給率從“九五”末的70%提高到85%,機械產品平均抽樣合格率從2006年的77.7%提升到2009年的86.13%,已躋身于機械工業大國行列,但大而不強的矛盾仍很突出...
我國機械裝備自給率從“九五”末的70%提高到85%,機械產品平均抽樣合格率從2006年的77.7%提升到2009年的86.13%,已躋身于機械工業大國行列,但大而不強的矛盾仍很突出。 在召開的全國機械工業科技大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我國機械仍存在諸多問題。第一,原始創新基礎薄弱,集成創新能力不足,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展緩慢。第二,產業基礎技術薄弱,基礎制造裝備、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自動化控制系統、功能部件等發展滯后,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各類主要基礎件的性能指標大體相當于國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第三,多種工業產品產量雖位居世界第一,出口貿易總額名列全球前茅,但國內有效專利仍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為主,發明專利數量占比僅為13.8%;多數出口產品是貼牌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因此,“十二五”期間機械行業科技工作的重點是:攻克一批先進制造基礎共性技術;形成基礎制造裝備、大型自控及精密測量儀器的自主開發能力;形成汽車車身、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自主開發能力;基本解決農業現代化裝備短缺問題;實現部分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形成以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為標志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產品標準體系,實現主要行業的相關國際標準采標率超過90%;國產設備市場滿足率達90%,主要產品90%以上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