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17.36,0.08,0.46%)研究所發布2010年《亞太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中國目前獲得戰略能源、資源的主要途徑仍然是直接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然而,...
近日,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17.36,0.08,0.46%)研究所發布2010年《亞太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中國目前獲得戰略能源、資源的主要途徑仍然是直接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然而,單純依賴國際貿易購買戰略能源、資源,中國擺脫不了在定價權上受制于國際巨頭的被動局面。 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能源、資源的充足供給,而中國優質能源和部分工業生產急需的礦種,特別是油氣、鐵礦石、鋁土礦、銅礦等關鍵戰略資源儲量匱乏、品位不高。戰略資源的匱乏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硬約束。由于中國對能源資源需求的迅速膨脹,其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不斷上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能源、礦產資源的主要消費國和進口國之一,并保持著20%以上的年均增長需求。該領域將成為中國發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的“軟肋”。
藍皮書以鐵礦石談判為例指出,由于三大礦業集團控制著全球價格,中國不得不被迫接受鐵礦石進口價格每年的大幅上漲。加上中國企業談判經驗不足、商業風險意識不高等因素,中國在定價權博弈中很難擺脫不利地位。另外,一些政治因素也影響著中國戰略資源的安全,比如對象國國內黨派斗爭、利益集團和民族主義、保護主義情緒等。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高程表示,購買國際成熟跨國公司的股權比通過貿易直接購買能源、資源產品更有效。因為股權投資會使戰略能源、資源的價格波動風險得到一定補償,甚至可能通過對決策的介入在該領域掌握一定的主動權。以并購方式收購成熟跨國公司一定數量的股權,不但可以部分抵消本國由于資源產品國際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甚至可能由此在該領域獲得一定話語權和影響力。
“在戰略性資源匱乏逐漸制約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中鋁公司并購力拓公司股權正是為了改善中國在鐵礦石、鋁、銅等重要礦產資源領域被動局面的一次嘗試。”
事實上,美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或為了提高對戰略資源領域的控制力,或為了解決礦產資源短缺問題,都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作為國際貿易的替代或互補方案,走出國門收購海外的能源、資源企業是中國提高對國際戰略能源、資源影響力,實現能源、資源強國戰略的必經之路。
問題是,此路也不是平坦的康莊大道。近年來,先有中石油(12.91,-0.07,-0.54%)公司2002年競標俄羅斯石油生產商斯拉夫石油公司和2005年中海油競標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的失敗,后有中鋁公司增持力拓集團股權要約的被拒。此外,包括聯想、TCL、海爾等在內的企業巨頭都沒有為中國海外并購提供有效的成功案例。發達國家對中國收購的警惕性不斷加深,在戰略能源、資源方面更是如此。
在國家支持企業“走出去”尋找資源后,大批企業試圖進入澳大利亞礦業領域。華菱入股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供應商FMG、五礦收購OZ礦業資產、中鋼收購中西部礦業(13.90,0.03,0.22%)等,均引起澳國各方關注。2009年3月,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核委員會曾壓下4起中企對澳企的并購案,中鋁對力拓的注資正是其中之一。中鋁對力拓的收購失敗再次為中國企業敲響警鐘。
“在海外并購的過程中,我方需要博弈的對象除了對方企業擁有決策權的董事會之外,還有那些具有決定能力的股東和能夠影響整個進程的外國政府。在外國對中國、特別是對大型國企投資苛刻限制的現狀面前,市場因素之外的諸多政治因素同樣對于并購的結果起到決定作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之路崎嶇而漫長。”高程說。
信息來源:中國青年報